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两项改革”引“蝶变” 小蚕茧变大产业

时间:2021-06-16   访问量:752

依托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是乡村基层治理和振兴的关键环节,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四川省仪陇县铜鼓乡通过大力发展有机蚕桑产业,使小蚕茧变成了村民增收的大产业。偏远乡镇如何成功创建四川省“3A”级蚕桑现代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反租倒包”经营模式怎样搭建起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桥梁?“两项改革”成为引起“蝶变”的关键动力。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p2207628(1).png

一、基本情况

铜鼓乡位于仪陇县东北部,幅员面积27.2平方公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前辖15个村(居)和1个集镇社区,总人口6115户21185人,耕地面积2.2万亩。近年来,铜鼓乡以“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为契机,抓牢产业致富这个关键,依托“产业强村带动产业弱村”,依靠“新型经营主体串联农业产业”,鼓励群众以土地、劳务和扶贫资金入股产业园,努力实现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其中发展蚕桑产业、打造现代蚕桑产业基地成为推动振兴发展的重要推手。

为了突破村民固有土地观念的藩篱、有效形成蚕桑产业“一盘棋”发展,去年以来,仪陇县大力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和村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撤销廖家沟村、崩子山村,设九龙山村,并由原来的11个村民小组调整优化为5个村民小组;撤销李家寨村、余家坝村,设龙家店村,并由原来的11个村民小组调整优化为5个村民小组;撤销严家桥村、响滩子农村社区,设旧县坝农村社区,并由原来的14个村民小组调整优化为7个村民小组。“两项改革”引发资源整合的大优化和产业发展的大振兴。2019年乡党委引进香港利达丰集团在九龙山村、龙家店村、旧县坝村建立有机蚕桑基地1万余亩,并于9月建成投产。成为香港利达丰蚕桑全产业链的基地之一,2019年11月成功获评“四川省三星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两项改革”引领新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精神,适应推动乡村基层治理和振兴的客观要求,按照“并大规模、并优班子、并强实力、并活机制,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工作原则,仪陇县在全县乡村稳步推进和实施了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通过优化干部职数设置、妥善分流安置干部、注重强化思想疏导、加强帮扶工作衔接等措施,强化了村级班子队伍,优化了乡村空间布局结构,为实施乡村基层治理和振兴下好了“先手棋”。

在县委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政策的引领下,铜鼓乡党委政府积极推进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和村民小组调整优化改革,把全乡15个村(居)、1个集镇社区、撤销合并为现在的8个村(居),蚕桑基地核心区的36个村民小组撤销合并为17个,由此引发了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新格局、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多渠道、园区发展模式机制的大创新。

(一)坚持党建引领,培养致富典范。一是针对铜鼓乡每个产业园,建立起“一片区域、一个方案、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抓到底”的“五个一”服务机制,突出党建引领,推动资源“活”起来。二是以农业产业发展为契机,从优秀农民工中发展党员,培养了优秀返乡农民工暨“返包业主”刘海平、张高春、何状3名同志进入村“两委”班子。通过着力回引人才返乡创业,九龙山村常年在外务工的贫困户廖千也毅然辞职回乡养蚕。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张高春、廖千等返租倒包业主也大大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二)拓宽增收渠道,助推经济发展。一是入园务工增收入,蚕桑产业园区常年吸纳九龙山村、龙家店村、旧县坝农村社区等2800余名群众入园务工,年人均工资可达1.3万元。二是流转土地增收入,全乡农户按照“前三年田400元/亩、地240元/亩”的统一价格流转土地,户均增收1300元以上。三是村集体经济增收入,通过产业园统一调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式,各村集体土地增加150亩左右,集体经济年收入可增加5万元左右。四是固定分红增收入,从第五年开始集体和村民每年可获得50元/亩的分红,除集体经济增收外,通过分红户均可增收150元以上。五是粮经统筹增收入,利用桑园空行套作榨菜等粮经作物每亩增收1350元。六是返租倒包增收入,蚕桑产业园区185户返租倒包户按照50亩起租管桑养蚕,户均年增收11.5万元

(三)创新机制模式,完善利益联结。在园区基层设施建设、技术指导、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政府的科学规划、企业的主体投入、村组的协同共建、群众的全程参与,实现了“产村融合”发展。与此同时,龙头企业的带动及运营机制的创新也起着关键性作用,蚕桑现代产业园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行“三统两分一保底”的发展模式(企业统一基地建设、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小蚕共育,群众桑园分管、大蚕分养,公司以最低35元/公斤的保护价收购鲜蚕),使得企业获得优质原料、群众增加养蚕收入,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乡1万余亩蚕桑产业基地带动园区群众户均增收1.13万元以上,其中返租倒包户户均增收11.5万元以上。

三、队伍建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基层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其素质的高低关乎农村基层的稳定与繁荣,关乎党的各项政策能否落实落地,关乎党的执政之基。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和必要。铜鼓乡党委政府深知队伍建设对推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振兴的重要性,并以实际行动强化自身队伍建设。

一是坚决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让组织队伍“硬”起来。借助仪陇县委大力实施的“千名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计划”,着力将符合条件的优秀返乡创业农民工、退役军人、致富能手等群体纳入培养计划,着力把握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契机,在所有建制村100%实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全面调整撤换60周岁以上和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村常职干部,逐步形成以45岁左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主体的村“两委”干部队伍。真正选出一批廉洁守纪、敢于担当、群众认可的村“两委”班子,组建一支具有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的基层领导班子,如九龙山村的致富能手张高春因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当上了村副主任,不断实践着他“回报群众对我的信任”的承诺。

二是坚持创新桑蚕产业发展模式,让桑蚕产业“强”起来。铜鼓乡党委积极探索“产业园+龙头企业+党小组+农户”的产业发展、组织引领的道路,通过从村党支部抽选党员成立产业党小组,党小组成员带头流转自家土地,既发挥表率作用,又发挥服务和技术转嫁作用;探索采取“业主引导、党小组指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让农民积极参与,获得产业发展红利。

三是坚持科技和电商化服务相结合,让桑蚕产业“活”起来。铜鼓乡党委政府通过与西南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联姻”,坚持良种繁育基地、专家大院,推广应用新桑蚕品种(园区全部使用优质良桑嫁接桑苗和最好的蚕品种)、培训新技术、使用新设备(小蚕智能化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并在生产中采用宽行密株(“60-20-20”调整为“69-21-18”)和快速丰产、自动旋转等先进技术,确保了桑蚕产业发展的高科技。


  • 蜀ICP备14023416号   技术支持:仪陇县民政局
  • 为了更好的网站体验,建议您使用谷歌/火狐/IE9及以上版本/搜狗/360等高版本浏览器!